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第三十八 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一]显宗时,征诣兰台,拜校书郎。 注[一]袁山松书曰:“时蜀郡有雷震决曹,终上白记,以为断狱烦苛所致,太守乃令终赋雷电之意,而奇之也。”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终以为广陵、楚、淮阳、济南之狱,徙者万数,又远屯绝域,吏民怨旷,乃上疏曰:“臣闻‘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一]秦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二]高祖平乱,约法三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三]万姓廓然,蒙被更生,泽及昆虫,功垂万世。陛下圣祖,德被四表。今以比年久旱,醔疫未息,[四]躬自菲薄,广访失得,三代之隆,无以加焉。臣窃桉春秋水旱之变,皆应暴急,惠不下流。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转相牵引,掠考冤滥,家属徙边。加以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传曰: ‘安土重居,谓之觽庶。’[五]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六]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七]且南方暑湿,障毒互生。愁困之民,足以感动天地,移变阴阳矣。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元。”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太尉牟融、司徒鲍昱、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终复上书曰:“秦筑长城,功役繁兴,胡亥不革,卒亡四海。故孝元□珠崖之郡,光武绝西域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八] 鲁文公毁泉台,春秋讥之曰‘先祖为之而己毁之,不如勿居而已’,以其无妨害于民也。[九]襄公作三军,昭公舍之,君子大其复古,以为不舍则有害于民也。 [一0]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未还,非天意也。”帝从之,听还徙者,悉罢边屯。 注[一]春秋:“昭公二十年,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公羊传曰:“畔也。曷为不言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也。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 君子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 注[二]前书音义曰:“父族、母族、妻族也。” 注[三]太宗,文帝也。史记曰:“文帝德至盛也,岂不仁哉。”除去收孥相坐之律也。 注[四]“醔”字或作“牛”。疫,病也。 注[五]元帝诏曰“安土重迁,黎人之性”也。 注[六]尚书盘庚序曰:“盘庚五迁,将治亳,殷人咨胥怨。”亳,今河南偃师,故曰“近迁洛邑”。 注[七]毛,草也。尔雅曰:“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又曰:“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言不毛、荒极,直论远耳,非必此地也。 注[八]元帝初元三年,珠崖郡反,待诏贾捐之以为宜□珠崖,救人饥饿,乃罢珠崖郡。光武二十一年,鄯善、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还其侍子,厚加赏赐。介鳞喻远夷,言其人与鱼□无异也。 衣裳谓中国也。杨雄法言曰:“珠崖之绝,捐之之力也,否则鳞介易我衣裳。” 注[九]公羊传曰“毁泉台何以书?讥尔。筑之讥,毁之讥,先祖为之而己毁之,勿居而已”也。 注[一0]公羊传曰:“襄公十一年作三军。三军者何?三卿也。”昭公五年传曰: “舍中军。舍中军者何?复古也。”言舍之与留,量时制宜也。 终又言:“宣帝博征髃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终又上书自讼,即日贳出,乃得与于白虎观焉。[一]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注[一]与音预。 时太后兄韂尉马廖,谨笃自守,不训诸子。终与廖交善,以书戒之曰:“终闻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一]何者?尧舜为之堤防,桀纣示之骄奢故也。诗曰:‘皎皎练丝,在所染之。’[二]上智下愚,谓之不移; 中庸之流,要在教化。春秋杀太子母弟,直称君甚恶之者,坐失教也。[三]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四]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五]既无长君退让之风,[六]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纵而莫诲,视成任性,[七]鉴念前往,可为寒心。君侯诚宜以临深履薄为戒。”廖不纳。子豫后坐县书诽谤,[八]廖以就国。 注[一]事见陆贾新语。 注[二]逸诗也。皎皎,白貌也。墨子曰:“墨子见染丝者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注[三]公羊传曰:“晋侯杀其太子申生。曷为直称晋侯?曰以杀其太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 注[四]大戴礼曰:“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蓺焉,履小节焉。”又曰:“为置三少,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也。 注[五]廖子防及光俱为黄门郎。孔子曰“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也。 注[六]文帝窦后兄长君,弟广国字少君,此两人所出微,绛、灌等选长者之有节行者与之居,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富贵骄人也。 注[七]马防传曰“兄弟贵盛,宾客奔凑,四方毕至,数百余人皆为食客”也。 注[八]县音悬。 终兄凤为郡吏,太守廉范为州所考,遣凤候终,终为范游说,坐徙北地。[一] 帝东巡狩,凤皇黄龙并集,终赞颂嘉瑞,上述祖宗鸿业,凡十五章,奏上,诏贳还故郡。 着春秋外传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万言。永元十二年,征拜郎中,以病卒。[二] 注[一]益部耆旧传曰“终徙于北地望松县,而母于蜀物故。终自伤被罪充边,乃作晨风之诗以舒其愤”也。 注[二]袁山松书曰“侍中贾逵荐终博达忠直,征拜郎中。及卒,赐钱二十万”也。 李法字伯度,汉中南郑人也。博通髃书,性刚而有节。和帝永元九年,应贤良方正对策,除博士,迁侍中、光禄大夫。岁余,上疏以为朝政苛碎,违永平、建初故事;宦官权重,椒房宠盛;又讥史官记事不实,后世有识,寻功计德,必不明信。坐失旨,下有司,免为庶人。还乡里,杜门自守。故人儒生时有候之者,言谈之次,问其不合上意之由,法未尝应对。友人固问之,法曰:“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一]孟子有言:‘夫仁者如射,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诸身而已矣。’”[二]在家八年,征拜议郎、谏议大夫,正言极辞,无改于旧。出为汝南太守,政有声夡。后归乡里,卒于家。 注[一]此以上论语孔子之言也。郑玄注云:“无所不至谓谄佞邪媚,无所不为也。” 注[二]孟子公孙丑篇之言也。反诸身而已,言克己自责,不责人也。 翟酺字子超,广汉雒人也。[一]四世传诗。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筭。 以报舅雠,当徙日南,亡于长安,为卜相工,后牧羊凉州。遇赦还。仕郡,征拜议郎,迁侍中。 注[一]雒属广汉郡,漳山雒水所出,南入湔,故城在今雒县南。湔音子田反。 时尚书有缺,诏将大夫六百石以上试对政事、天文、道术,以高第者补之。酺自恃能高,而忌故太史令孙懿,恐其先用,乃往候懿。既坐,言无所及,唯涕泣流连。懿怪而问之,酺曰:“图书有汉贼孙登,将以才智为中官所害。观君表相,似当应之。[一]酺受恩接,凄怆君之祸耳!”懿忧惧,移病不试。[二]由是酺对第一,拜尚书。 注[一]春秋保干图曰“汉贼臣,名孙登,大形小口,长七尺九寸,巧用法,多技方,诗书不用,贤人杜口”也。 注[二]移病谓作文移而称病也。 时安帝始亲政事,追感祖母宋贵人,悉封其家。又元舅耿宝及皇后兄弟阎显等并用威权。酺上疏谏曰: 臣闻微子佯狂而去殷,叔孙通背秦而归汉,彼非自簄其君,时不可也。臣荷殊绝之恩,蒙值不讳之政,岂敢雷同受宠,而以戴天履地。[一]伏惟陛下应天履祚,历值中兴,当建太平之功,而未闻致化之道。盖远者难明,请以近事征之。昔窦、邓之宠,倾动四方,兼官重绂,盈金积货,至使议弄神器,改更社稷。[二]岂不以埶尊威广,以致斯患乎?及其破坏,头颡墯地,愿为孤豚,岂可得哉![三] 夫致贵无渐失必暴,受爵非道殃必疾。今外戚宠幸,功均造化,汉元以来,未有等比。陛下诚仁恩周洽,以亲九族。然禄去公室,政移私门,覆车重寻,宁无摧折。[四]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五]臣恐威权外假,归之良难,虎翼一奋,卒不可制。[六]故孔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七]老子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八]此最安危*[之极]*戒,社稷之深计也。 注[一]雷之发声,物皆同应,言无是非者谓之雷同。礼记曰:“无雷同。”左传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也。 注[二]神器谓天位也。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窦宪出入禁中,得幸太后,图为杀害。帝知其谋,诛之。邓太后崩,宫人告邓悝、邓弘等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帝闻,遂免邓氏为庶人也。 注[三]庄子曰,或聘庄子,庄子谓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欲为孤犊,其可得乎?”此作“豚”,不同也。 注[四]贾谊曰“谚云前车覆,后车诫”也。 注[五]诗小雅曰:“翕翕訾訾,亦孔之哀。”毛传曰:“翕翕然患其上,訾訾然不思称职。”尔雅曰:“翕翕,訾訾,莫供职也。”訾音将徙反。“訿”与“訾”古字通。 注[六]韩诗外传曰:“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夫置不肖之人土位,是为虎傅翼也。 注[七]春秋保干图曰:“臣功大者主威侵,权并族害*(尸)**[己]*奸行,吐珠于泽,谁能不含。”谕君之权柄外假,则必竞取以为己利,犹珠出于泽中,谁能不含取以为己宝也。吐犹出也。 注[八]老子道经曰:“鱼不可脱于泉,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河上公注曰:“利器谓权道也。理国权道,不可以示执事之臣。” 夫俭德之恭,政存约节。[一]故文帝爱百金于露台,饰帷帐于皁囊。[二]或有讥其俭者,上曰:“朕为天下守财耳,岂得妄用之哉!”至仓谷腐而不可食,钱贯朽而不可校。今自初政已来,日月未久,费用赏赐已不可筭。敛天下之财,积无功之家,帑藏单尽,民物雕伤,卒有不虞,复当重赋百姓,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 注[一]左氏传鲁大夫御孙曰“俭,德之恭;侈,恶之大”也。 注[二]文帝常欲作露台,计直百金。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何以台为?”遂止不作。又东方朔曰:“文帝集上书囊以为殿帷。” 昔成王之政,周公在前,邵公在后,毕公在左,史佚在右,四子挟而维之。目见正容,耳闻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旷然,言其法度素定也。今陛下有成王之尊而无数子之佐,虽欲崇雍熙,致太平,其可得乎? 自去年已来,醔谴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修身恐惧,则转祸为福;轻慢天戒,则其害弥深。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谄之党,损玉堂之盛,尊天爵之重,[一]割情欲之欢,罢宴私之好。帝王图籍,陈列左右,心存亡国所以失之,鉴观兴王所以得之,庶醔害可息,丰年可招矣。 注[一]孟子曰:“公卿大夫,人爵也。仁义礼智信,天爵也。” 书奏不省,而外戚宠臣咸畏恶之。 延光三年,出为酒泉太守。叛羌千余骑徙敦煌来钞郡界,酺赴击,斩首九百级,羌觽几尽,威名大震。迁京兆尹。顺帝即位,拜光禄大夫,迁将作大匠。损省经用,岁息四五千万。[一]屡因醔异,多所匡正。[三]由是权贵共诬酺及尚书令高堂芝等交通属托,坐减死归家。复被章云酺前与河南张楷等谋反,逮诣廷尉。及杜真等上书讼之,事得明释。卒于家。[三] 注[一]经,常也。 注[二]益部耆旧传曰:“时诏问酺阴阳失序,水旱隔并,其设销复兴济之本。酺上奏陈图书之意曰:‘汉四百年将有弱主闭门听难之祸,数在三百年之闲。*(宜升)**[斗]*历改宪,*[宜]*行先王至德要道,奉率时禁,抑损奢侈,宣明质朴,以延四百年之难。’帝从之。” 注[三]益部耆旧传曰:“杜真字孟宗,广汉绵竹人也。少有孝行,习易、春秋,诵百万言,兄事同郡翟酺。酺后被系狱,真上檄章救酺,系狱笞六百,竟免酺难,京师莫不壮之。” 着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一] 注[一]援神契,钩命决,皆孝经纬篇名也。诂音古。 初,酺之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一]武帝大合天下之书,[二] 而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三]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明帝时辟雍始成,欲毁太学,太尉赵□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故并传至今。而顷者颓废,至为园采刍牧之处。宜更修缮,诱进后学。”帝从之。酺免后,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铭于学云。 注[一]武帝建元五年始置五经博士,文帝之时未遑庠序之事,酺之此言,不知何据。 注[二]武帝诏曰:“其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举遗谓搜求遗逸,是合天下之书也。 注[三]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于殿中,兼平公羊、谷梁同异,上亲临决焉。时更崇谷梁传,故此言“六经”也。石渠,阁名。昭帝时博士弟子员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时诏无置弟子员,以广学者,故言以万数也。 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人也。曾祖父顺,字华仲。和帝时为河南尹、将作大匠,公廉约己,明达政事。[一]生十子,皆有才学。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注[一]华峤书曰:“华仲少给事郡县,为吏清公,不发私书。举孝廉,尚书郎转右丞,迁冀州刺史,廉直无私。迁东平相,赏罚必信,吏不敢犯。有梓树生于厅事室上,事后母至孝,觽以为孝感之应。时窦宪出屯河西,刺史、二千石皆遣子弟奉赂遗宪,宪败后咸被绳黜,顺独不在其中,由是显名。为将作大匠,视事五年,省费亿万。”汝南记曰“华仲妻本是汝南邓元义前妻也。元义父伯考为尚书仆射,元义还乡里,妻留事姑甚谨,姑憎之,幽闭空室,节其食饮,羸露日困,妻终无怨言。后伯考怪而问之。时义子朗年数岁,言母不病,但苦饥耳。伯考流涕曰:‘何意亲姑反为此祸!’因遣归家。更嫁为华仲妻。仲为将作大匠,妻乘朝车出,元义于路傍观之,谓人曰:‘此我故妇,非有它过,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其子朗时为郎,母与书皆不荅,与衣裳辄烧之。母不以介意,意欲见之,乃至亲家李氏堂上,令人以它词请朗。朗至,见母,再拜涕泣,因起出。母追谓之曰:‘我几死,自为汝家所□,我何罪过,乃如此邪?’因此遂绝”也。 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为郡决曹史,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千人。及还,太守备问之,奉口说罪系姓名,坐状轻重,无所遗脱,时人奇之。[一]着汉书后序,多所述载。[二]大将军梁冀举茂才。 注[一]谢承书曰:“奉少为上计吏,许训为计掾,俱到京师。训自发乡里,在路昼顿暮宿,所见长吏、宾客、亭长、吏卒、奴仆,训皆密疏姓名,欲试奉。还郡,出疏示奉。奉云:‘前食颍川纶氏都亭,亭长胡奴名禄,以饮浆来,何不在疏?’坐中皆惊。”又云:“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注[二]袁山松书曰:“奉又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先是,武陵蛮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叛,执县令,屯结连年。诏下公卿议,四府举奉才堪将帅。[一]永兴元年,拜武陵太守。到官慰纳,山等皆悉降散。于是兴学校,举仄陋,政称变俗。坐公事免。 注[一]四府,解见皇后纪。 延熹中,武陵蛮复寇乱荆州,车骑将军冯绲以奉有威恩,为蛮夷所服,上请与俱征。拜从事中郎。[一]奉勤设方略,贼破军罢,绲推功于奉,荐为司隶校尉。 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 注[一]谢承书曰:“时诏奉曰:‘蛮夷叛逆作难,积恶放恣,镬中之鱼,火炽汤尽,当悉燋烂,以刷国耻。朝廷以奉昔守南土,威名播越,故复式序重任。奉之废兴,期在于今。赐奉钱十万,驳犀方具□、金错把刀□、革带各一。奉其勉之!’”及邓皇后败,而田贵人见幸,桓帝有建立之议。奉以田氏微贱,不宜超登后位,上书谏曰:“臣闻周纳狄女,襄王出居于郑;[一]汉立飞燕,成帝胤嗣泯绝。母后之重,兴废所因。宜思关睢之所求,远五禁之所忌。”[二]帝纳其言,竟立窦皇后。 注[一]左传襄王将以狄女为后,富*(臣)**[辰]*谏曰:“不可,狄固贪惏,王又启之。”王不从。狄人伐周,襄王出奔。 注[二]韩诗外传曰:“妇人有五不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 及党事起,奉乃慨然以疾自退。追愍屈原,因以自伤,着感骚三十篇,数万言。 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子劭。 劭字仲远。[一]少笃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辟车骑将军何苗掾。 注[一]谢承书、*(曰)*应氏谱并云“字仲远”,续汉书文士传作“仲援”,汉官仪又作“*[仲]*瑗”,未知孰是。 中平二年,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皇甫嵩西讨之。嵩请发乌桓三千人。北军中候邹靖上言:“乌桓觽弱,宜开募鲜卑。”事下四府,大将军掾韩卓议,以为“乌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仇敌,若乌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桓闻之,当复□军还救。非唯无益于实,乃更沮三军之情。 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劭驳之曰: “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髃,无君长之帅,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互巿,乃来靡服。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 计获事足,旋踵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内,盖为此也。[一]往者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余骑,又武威太守赵冲亦率鲜卑征讨叛羌。斩获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劫居人,钞商旅,噉人牛羊,略人兵马。得赏既多,不肯去,复欲以物买铁。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欲烧之。边将恐怖,畏其反叛,辞谢抚顺,无敢拒违。今狡寇未殄,而羌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其精勇,多其牢赏。[二]太守李参沈静有谋,必能銟厉得其死力。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韩卓复与劭相难反复。于是诏百官大会朝堂,皆从劭议。 注[一]朝家犹国家也。公羊传曰“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也。 注[二]牢,禀食也。或作“劳”。劳,功也。 三年,举高第,再迁,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觽入郡界。 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皆退漤,郡内以安。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劭畏操诛,□郡奔冀州牧袁绍。 初,安帝时河闲人尹次﹑颍川人史玉皆坐杀人当死,次兄初及玉母军并诣官曹求代其命,因缢而物故。尚书陈忠以罪疑从轻,议活次﹑玉。劭后追驳之,据正典刑,有可存者。其议曰: 尚书称“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孙卿亦云“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使当其实也”。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高祖入关,虽尚约法,然杀人者死,亦无宽降。夫时化则刑重,时乱则刑轻。[一]书曰“刑罚时轻时重”,此之谓也。 注[一]犯化之罪固重,犯乱之罪为轻。 今次﹑玉公以清时释其私憾,阻兵安忍,僵尸道路。[一]朝恩在宽,幸至冬狱,而初﹑军愚狷,妄自投毙。昔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于沟渎,人莫之知”。[二]朝氏之父非错刻峻,遂能自陨其命,班固亦云“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三]传曰“仆妾感慨而致死者,非能义勇,顾无虑耳”。[四]夫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耀杀戮也;温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长育也。[五]是故春一草枯则为醔,秋一木华亦为异。今杀无罪之初﹑军,而活当死之次﹑玉,其为枯华,不亦然乎?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夫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次﹑玉当罪之科哉?[六]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七] 此为求生,非谓代死可以生也。败法乱政,悔其可追。 劭凡为驳议三十篇,皆此类也。 注[一]阻,恃也。左传曰,韂州吁“阻兵而安忍。” 注[二]召忽,齐大夫。子纠,齐襄公之庶子也。子纠与小白争国,子纠被杀,召忽其傅也,遂死之。论语孔子论召忽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三]前书,□错为御史大夫,改更律令,诸侯諠哗。错父闻而非之,曰:“刘氏安而□氏危矣。”遂饮药而死。史记曰,赵母,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奢死,赵欲以括为将,母谓赵王曰:“王以为括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吾计决矣。”括母曰:“王终将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王许诺。及括败,王以母先言,竟不诛也。而班固引之以为□错赞词。 注[四]言仆妾之致死者,顾由无计虑耳。语见史记栾布传赞也。 注[五]左传郑大夫游吉之词。 注[六]周礼小司寇职郑司农曰:“亲,宗室有罪先请也。故谓旧知也。贤谓有德行者。能谓有道蓺者。功谓有大勋也。贵谓若今墨绶,有罪先请也。勤谓憔悴国事。宾谓二王后。” 注[七]左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原心定罪,解见霍谞传也。 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乃奏之。曰:“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一]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故胶*(东)**[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二] 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开辟以来,莫或兹酷。[三]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臣累世受恩,荣祚丰衍,窃不自揆,贪少云补,辄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四]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复重,为之节文。[五] 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六]皆删□润色,以全本体。其二十六,博采古今绬玮之士,文章焕炳,德义可观。 其二十七,臣所创造。岂繄自谓必合道衷,[七]心焉愤邑,聊以藉手。[八]昔郑人以干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十重。夫鷪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九]左氏实云虽有姬姜丝麻,不□憔悴菅蒯,盖所以代匮也。[一0]是用敢露顽才,厕于明哲之末。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观察,增阐圣听。惟因万机之余暇,游意省览焉。”献帝善之。 注[一]礼记曰:“夫礼者,决嫌疑,明是非。” 注[二]事见前书。 注[三]或,有也。 注[四]司徒即丞相也。总领纲纪,佐理万机,故有都目。成帝初置尚书员五人,汉旧仪有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三公曹也。 注[五]复音复,重音直容反。 注[六]即东观记。 注[七]繄音乌兮反。繄犹是也。 注[八]藉音自夜反。 注[九]尹文子曰:“郑人谓玉未琢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遇郑贾,人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战国策亦然。今此乃云“郑人以干鼠为璞”,便与二说不同。此云“干鼠”,彼云“未腊”,事又差舛。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俛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 ‘商贾之言,鞧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谨。”旃,之也。□音袭。缇,赤色缯也。楚词曰:“袭英衣兮缇□。”谓鲜明之衣。 注[一0]左传曰:“诗云:‘虽有丝麻,无□菅蒯。虽有姬﹑姜,无□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杜注云:“逸诗也。姬、姜,大国之女。蕉萃,陋贱之人。”蕉萃﹑憔*(萃)**[悴]*古字通。 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着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着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 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后卒于邺。 弟子玚﹑璩,并以文才称。[一] 注[一]华峤书曰:“劭弟珣,字季瑜,司空掾。珣生玚。”魏志曰“玚字德琏,玚弟璩字休琏,咸以文章显”也。 中兴初,有应妪者,生四子而寡。见神光照社,试探之,乃得黄金。自是诸子宦学,并有才名,至玚七世通显。[一] 注[一]应顺,将作大匠;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从事中郎;奉生劭,车骑将军掾;劭弟珣,司空掾;珣子玚,曹操辟为丞相掾。 霍谞字叔智,魏郡邺人也。少为诸生,明经。有人诬谞舅宋光于大将军梁商者,以为妄刊章文,坐系洛阳诏狱,掠考困极。谞时年十五,奏记于商曰: 将军天覆厚恩,愍舅光冤结,前者温教许为平议,虽未下吏断决其事,已蒙神明顾省之听。皇天后土,寔闻德音。窃独踊跃,私自庆幸。谞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弒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一]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汉世所宜遵前修也。传曰:“人心不同,譬若其面。”[二]斯盖谓大小窳隆丑美之形,至于鼻目觽窍毛发之状,未有不然者也。情之异者,刚柔舒急倨敬之闲。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谞与光骨肉,义有相隐,言其冤滥,未必可谅,且以人情平论其理。 注[一]许止,许悼公之子名止也。公羊传曰:“冬,葬许悼公。贼未讨何以书葬? 不成乎弒也。许悼公是止进药而杀,是以君子加弒焉。葬许悼公是君子之赦止。 赦止者,免止罪之辞也。”何休注云:“原止欲愈父之病,无害父之意,故赦之。” 是原情定过也。又曰:“晋史书赵盾弒其君。赵盾曰:‘天乎无辜,吾不弒君。’太史曰:‘尔为仁为义,人杀尔君而不讨贼,此非弒君如何?’”此赦事诛意也。 注[二]左传郑子产谓子皮曰:“人心不同,譬如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一]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酖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二]昔东海孝妇见枉不辜,幽灵感革,天应枯旱。[三]光之所坐,情既可原,守阙连年,而终不见理。呼嗟紫宫之门,泣血两观之下,[四]伤和致灾,为害滋甚。凡事更赦令,不应复案。夫以罪刑明白,尚蒙天恩,岂有冤谤无征,反不得理?是为刑宥正罪,戮加诬侵也。不偏不党,其若是乎?明将军德盛位尊,人臣无二,言行动天地,举厝移阴阳,诚能留神,沛然晓察,必有于公高门之福,[五]和气立应,天下幸甚。 注[一]谓遵依常辙,无所规求也。 注[二]史记苏秦曰:“饥人之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以其愈充腹而与饿死者同患也。”附子﹑乌喙,根同而状异也。 注[三]前书曰,东海有孝妇,少寡无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告蝰人曰:“孝妇养我勤苦,我老,久累丁壮。”乃自经死。姑女告吏曰:“妇杀我母。”吏验之急,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太守竟论杀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太守至,自祭孝妇墓,天立大雨,岁熟。 注[四]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两观谓阙也。 注[五]于公,东海人,为郡决曹,决狱平。其闾门坏,父老共修之。于公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盖车。我决狱多有阴德,子孙必有兴者。”至子定国为丞相,孙永御史大夫。 商高谞才志,即为奏原光罪,由是显名。 仕郡,举孝廉,稍迁金城太守。性明达笃厚,能以恩信化诱殊俗,甚为羌胡所敬服。遭母忧,自上归行丧。服阕,公车征,再迁北海相,入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梁冀贵戚秉权,自公卿以下莫敢违啎。谞与尚书令尹勋数奏其事,又因陛见陈闻罪失。及冀诛后,桓帝嘉其忠节,封邺都亭侯。前后固让,不许。 出为河南尹,迁司隶校尉,转少府﹑廷尉,卒官。 子鉨,安定太守。 爰延字季平,陈留外黄人也。清苦好学,能通经教授。性质箻,少言辞。县令陇西牛述好士知人,乃礼请延为廷掾,范丹为功曹,濮阳潜为主簿,[一]常共言谈而已。后令史昭以为乡啬夫,仁化大行,人但闻啬夫,不知郡县。在事二年,州府礼请,不就。桓帝时征博士,太尉杨秉等举贤良方正,再迁为侍中。 注[一]濮阳,姓也。 帝游上林苑,从容问延曰:“朕何如主也?”对曰:“陛下为汉中主。”帝曰:“何以言之?”对曰:“尚书令陈蕃任事则化,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是以知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一]帝曰:“昔朱云廷折栏槛,今侍中面称朕违,敬闻阙矣。”[二]拜五官中郎将,转长水校尉,迁魏郡太守,征拜大鸿胪。 注[一]前书曰:“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注[二]朱云字游。成帝时上书求见,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人,臣愿赐尚方斩马□,断佞臣一人,以励其余。”上问曰:“谁也?”对曰: “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殿槛折。云呼曰:“臣得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朝廷如何耳!”上意乃解。及后当修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帝以延儒生,常特宴见。时太史令上言客星经帝坐,帝密以问延。延因上封事曰:“臣闻天子尊无为上,故天以为子,位临臣庶,威重四海。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 意有邪僻,则晷度错违。陛下以河南尹邓万有龙潜之旧,封为通侯,恩重公卿,惠丰宗室。加顷引见,与之对博,上下媟黩,有亏尊严。臣闻之,帝左右者,所以咨政德也。故周公戒成王曰‘其朋其朋’,言慎所与也。[一]昔宋闵公与强臣共博,列妇人于侧,积此无礼,以致大醔。[二]武帝与幸臣李延年﹑韩嫣同卧起,尊爵重赐,情欲无猒,遂生骄淫之心,行不义之事,卒延年被戮,嫣伏其辜。[三]夫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所以事多放滥,物情生怨。 故王者赏人必酬其功,爵人必甄其德。[四]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五]邪臣惑君,乱妾危主,以非所言则悦于耳,以非所行则翫于目,故令人君不能远之。仲尼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盖圣人之明戒也!昔光武皇帝与严光俱寝,上天之异,其夕即见。[六]夫以光武之圣德,严光之高贤,君臣合道,尚降此变,岂况陛下今所亲幸,以贱为贵,以卑为尊哉?惟陛下远谗谀之人,纳謇謇之士,除左右之权,寤宦官之敝。使积善日熙,[七]佞恶消殄,则干醔可除。”帝省其奏。因以病自上,乞骸骨还家。灵帝复特征,不行,病卒。 注[一]尚书周公戒成王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慎其往!” 注[二]公羊经书“宋万弒其君捷”。传曰:“宋万尝与鲁庄公战,获于庄公,归舍诸宫中,数月然后归之。与宋闵公博,妇人在侧,万曰:‘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闵公矜此妇人,妒其言,顾曰:‘此虏也,鲁侯之美恶乎至?’万怒,搏闵公,绝其脰。” 注[三]李延年,中山人也。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人也。武帝时,延年女弟得幸,号曰李夫人。延年善歌舞,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与上卧起。弟季与中人乱,出入骄恣,上遂诛延年兄弟。韩嫣,韩王信之曾孙也。武帝为王时,与嫣相爱,后位至上大夫,赏赐拟邓通,与上卧起,出入永巷,以奸闻被诛。 注[四]甄,明也。 注[五]论语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注[六]事见逸人传。 注[七]熙,广也。 子骥,白马令,亦称善士。[一] 注[一]谢承书曰兴字骥。 徐璆字孟玉,[一]广陵海西人也。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二]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三]稍迁荆州刺史。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埶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鉨击黄巾贼于宛,破之。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璆遂以罪征。 有破贼功,得免官归家。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 注[一]璆音仇。 注[二]谢承书曰:“淑字伯进,宽裕*(传)**[博]*学,习孟氏易、春秋公羊传、礼记、周官。善诵太公六韬,交接英雄,常有壮志。” 注[三]袁山松书曰:“璆少履清高,立朝正色。称扬后进,惟恐不及。”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 “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一]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二]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 “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注[一]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好学明经,哀帝时为光禄大夫,乞骸骨。王莽即位,遣使以上卿征,胜不食而死。鲍宣字子都,渤海人也,哀帝时为司隶校尉。 王莽辅政,诛汉忠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 注[二]韂宏曰:“秦以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髃下莫得用。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曰传国玺。汉高祖定三秦,子婴献之,高祖即位乃佩之。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时,仍带玺绂,杜吴杀莽,不知取玺,公宾就斩莽首,并取玺。更始将李松送上更始。赤眉至高陵,更始奉玺上赤眉。建武三年,盆子奉以上光武。孙坚从桂阳入雒讨董卓,军于城南,见井中有五色光,军人莫敢汲,坚乃浚得玺。袁术有僭盗意,乃拘坚妻求之。术得玺,举以向肘。魏武谓之曰:‘我在,不听汝乃至此。’”时璆得而献之。 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 论曰:孙懿以高明见忌,而受欺于阴计;翟酺资谲数取通,而终之以謇谏。岂性智自有周偏,先后之要殊度乎?应氏七世才闻,而奉、劭采章为盛。及撰着篇籍,甄纪异知,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焉。延、璆应对辩正,而不*(可)*犯陵上之尤,斯固辞之不可以已也。[一] 注[一]左氏传孔子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 赞曰:杨终、李法,华阳有闻。[一]二应克聪,亦表汝濆。[二]翟酺诈懿,霍谞请舅。延能讦帝,璆亦啎后。 注[一]益州,古梁州之域。尚书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孔安国注曰:“北拒华山之阳,南拒黑水。”故常璩□蜀事而谓之华阳国志焉。 注[二]郑玄注周礼曰:“水涯曰濆。”校勘记 一五九七页一二行民怀土思群书治要“民”作“人”。按:作“人”是,此盖后人回改而误者。 一六00页二行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按:王先谦谓末有复语,疑此衍文。 一六00页四行鉴念前往按:殿本“往”作“世”。 一六00页八行晋侯杀其太子申生至直称君者甚之也按:章怀引经传多删节,此注所引,与公羊传原文更多出入。公羊传原文作“晋侯杀其世子申生。曷为直称晋侯以杀?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 一六00页一一行廖子防及光俱为黄门郎按:沉家本谓光、防乃廖弟,非廖子,注谬。此传上文言廖不训诸子,下文言廖不纳,子豫后坐县书诽谤,廖以就国,则终所称黄门郎即指廖子豫,廖传不言豫为黄门郎,史文不具耳。下文“视成任性”注引马防传云云,亦误。 一六00页一二行选长者之有节行者与之居按:史记外戚传作“选长者士之有节行者与居”。 一六0三页七行此最安危*[之极]*戒据汲本、殿本补。 一六0四页二行权并族害*(尸)**[己]*奸行据汲本、殿本改。 一六0四页八行敛天下之财按:“天”下原脱“下”字,径据汲本、殿本补。 一六0五页六行叛羌千余骑徙敦煌来钞郡界按:刊误谓案文“徙”当作“从”。 一六0五页一三行*(宜升)**[斗]*历改宪*[宜]*行先王至德要道校补引钱大昭说,谓“升”当作“斗”,见春秋保干图。校补谓案续志律历中篇论历,凡三引保干图谶文,皆作“三百年斗历改宪”。所谓斗历者,即古法冬至日在建星,建星谓北斗也。岁十二月以配天之十二辰,取斗杓所指为验,闰月无中气,则北斗邪指两辰之闲,以定四时而成岁。汉兴迄章帝,改用四分历,适当三百年,已应斗历改宪之谶矣。辅本谓汉更有四百年之难,其数即起于三百年改宪之闲,宜豫修省,以销其祸,则注引耆旧传“宜”字,并当在“斗历改宪”下也。今据改。 一六0六页一行上檄章救酺按:殿本考证王会汾谓上移下曰檄,此止可言上章耳,不应有“檄”字,明衍。 一六0六页四行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汲本“一经”作“五经”。惠校本作“一经”,惠所据乃北宋本也。集解引周寿昌说,谓据王氏玉海引此,作“文帝始置一经博士”,殆宋本此书有作“一经”者,非“五经”也。今按:证以章怀注,则作“五经”为合,作“一经”者,殆后人以文帝未尝于五经篃置博士而改之耳。 一六0七页一一行行部四十二县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郡国志汝南郡领三十七城,此云“四十二”,未详。 一六0七页一四行奉少为上计吏按:刊误谓“吏”当作“史”。 一六0八页一六行富*(臣)**[辰]*谏曰据汲本改。 一六0九页一行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按:李慈铭谓“丧妇”当作“丧父”。今韩诗外传无此文。何氏公羊庄二十七年解诂与此略同,惟“为其不受命也”作“无教戒也”。大戴礼本命篇又小异。 一六0九页三行数万言按:汲本作“数十万言”。 一六0九页六行谢承书*(曰)*应氏谱并云字仲远据刊误删。 一六0九页六行汉官仪又作*[仲]*瑗据汲本、殿本补。 一六一一页四行夫时化则刑重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汉书刑法志“治则刑重,乱则刑轻”。此传及注中“化”字本是“治”字,唐人讳治,故章怀注范史,多改“治”为“理”,亦有改为“化”者,“世”皆改为“代”,亦有改为“时”者,此传下文“时轻时重”是也。 一六一二页八行顾由是无计虑耳按:汲本、殿本“由无”作“无由”。 一六一二页一四行故胶*(东)**[西]*相董仲舒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胶东”当作“胶西”。今据改。 一六一三页六行斯文之族按:汲本“族”作“俗”。 一六一四页一一行惟*(萃)**[悴]*古字通据汲本、殿本改。 一六一四页一五行释时俗嫌疑按:汲本“释”作“识”。 一六一四页一六行皆传于时按:“于”原作“乎”,径据汲本、殿本改。 一六一五页一行弟子玚按:原本正文及注“玚”字皆斗“椬”,各本不误,径改正。 一六一五页二行玚字德琏按:原于“琏”作“□”,□不成字,据汲本、殿本径改正。 一六一六页一五行谓遵依常辙按:“谓”原斗“论”,“劶”原斗“彻”,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一七页一行不食乌喙按:“喙”原斗“啄”,径据汲本、殿本改正。下同。 一六一七页六行令容驷马盖车按:“令”原斗“今”,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一七页一三行子鉨按:汲本、殿本“鉨”作“隽”。 一六一八页三行在事二年按:汲本、殿本“二”作“三”。 一六一八页七行尚书令陈蕃任事则化按:御览四二七、四五二引,“化”并作“治”,此亦避唐讳改。 一六一八页八行昔朱云廷折栏槛按:刊误谓案文“廷”下少“争”字。 一六一九页二行河南尹邓万按:集解引王补说,谓通鉴作“邓万世”,本书邓后、陈蕃传引并作“邓万世”。又引惠栋说,谓唐讳“世”,故削之,犹“韩擒虎”为“韩擒”也。 一六一九页七行爵人必甄其德按:“必”原斗“以”,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二0页四行出入骄恣按:“骄”原斗“娇”,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二0页一二行徐璆字孟玉殿本“玉”作“本”。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案先贤行状作“孟平”,汝南先贤传作“孟玉”。校补谓洪氏历举孟平、孟玉两说,知所见本正文亦必作“孟本”。 一六二一页三行构造无端按:“构”原斗“构”,径改正。 一六二一页五行璆音仇按:殿本此下有“字孟玉”三字。校补谓殿本就监本改刊,其正文作“字孟本”,注当是“一作字孟玉”,脱“一作”二字。 一六二一页六行宽裕*(传)**[博]*学据汲本、殿本改。 一六二二页九行而不*(可)*犯陵上之尤集解引何焯说,谓“可”字衍。今据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