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最近从松江图书馆借了老乡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下册来看,还是受了之前“黄鹤楼”诗的影响。后来又从当当上买了上下册来做收藏,也就把上册翻看了。

不愧是是写心理小说的,在文学研究上处处显示着理性和冷峻。《唐诗百话》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唐诗鉴赏,不如说是唐诗研判。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前两点是作者自己在书中提到的话: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介绍作品前,必说清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此为知人论世;讲解作品时,必基于总体把握来辨析字句意图,此为以意逆志。第三点则是格律流变,区分了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五七言、绝句律诗、乐府歌行的异同与严禁。这三点应该说是当时写文学鉴赏文章的标准样式,而作者此书又在后来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之前,应该算是经典了。

在讲中唐诗话时,谈到了韦应物的这首作品。作者以为是一篇古诗,因为除了押韵,没有对仗联,关键是平仄失粘。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也没有对偶,却因为平仄稳贴而归入律诗。但这首诗如果用吴音来读,却可以归入五律。因为“斋”、“白”、“瓢”、“行”读仄声,而“雨”、“处”读平声。并且韵脚:“客”、“石”、“夕”、“迹”在吴语中是押韵的。作者之前专门有一篇将两首杜甫的吴体七律,不知道为什么没想到这首诗可以做吴体来读。并且作者七岁前生长苏州,之后在松江上学,应该很容易读出来。

最后一点遗憾是,作者认为中唐是唐诗的全盛时期,选篇也最多。不过没有选李益,可能还是受到篇目,一百篇,的限制吧,加上毕竟这是作者以八十高龄完成的作品,中间又经历了四年的空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