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twentysixteen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softbeam/hobby/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竺可桢 – Too good to be true

竺可桢

大家小书系列之一:天道与人文,买来一年多来,最近细看,不胜钦佩。

气象学、物候学,研究的是什么?地球表面影响人类生存生活的天(风雨温湿)、地(经纬形貌)、生(草木虫鱼)的演化变迁及其与人(生活历史)的关系。现象直切历史场景和生活实际,表现为气候、水土、物种、风俗、典故等等。听作者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奇思妙趣,兴致盎然。把科学写成了文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真是天道演人文,人文化天道,大家入小书,小书出大家。

温度是一个大家熟视无睹的重要指标,而温度计是直到近代(十六七世纪)才有的指标量化工具。温度计很简单,却把日常自然中的这个暗能量显示了出来,有了定量的认识,进而能改造自然。定量的是哲学,定性的是科学。当温度体现为节侯变化时,则产生一连串的气象与物候上的影响,这本小书中的很多笔墨也正成了读者心里的温度计。时间计量方面,虽然很早就有了阴阳历,但一直在不断优化。“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节气节候又往往受到地理(东西南北高低)的影响,体现为开花下种的地域和古今差异。时空一体,在相对论厘清本质前,气候现象早已给出无数提示了。

特别在古今气候变迁考中,把近5000年简括为四个时期:考古时期(-3000–1100),物候时期(-1100-1400),方志时期(1400-1900),仪器观测时期(1900-),通过大量古诗文,特别是咏物诗,揭示了古代气温波动情况,并与西方研究互相印证。17世纪中叶经历了寒冷期,让我能理解张岱“湖心亭看雪”里对杭州西湖的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丰富的古文学识,于我这样的古诗爱好者有着额外的收获。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实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之误;“风吹柳花满店香”、“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花实为絮;“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如何春半如秋等。

补:最近看苏力的大国宪制,引用到中国农耕与游牧之冲突在统计上呈现出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寒冷期游牧南下,冲突加剧。我大致估算是400年一次: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中线在-850、-450、-50、350、750、1150、1550,对西北边陲的威胁会早100年,对江南一线的冲击则要推迟100年。如三次衣冠南渡:311年永嘉之乱,755年安史之乱,1126年靖康之难。1449年土木堡之变是主动出击,1644年清军入关是彻底灭国,与三次衣冠南渡在100多年后灭国趋势相似。更早的,-770年烽火戏诸侯,犬戎灭西周,-476年春秋变战国,-100年前后卫青霍去病的攻伐等可能都与气候的变化相关。可谓:天时变引发地利变再引发人和变动。